陌头集_散文随笔

新体诗、散文、随笔、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孙康宜《古典文学的现代观》

之前买了上下两册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本书作者孙康宜教授是主编之一。所以在图书馆看到了这部书,就好奇借了回来。本书作为一部论文与学术会议访谈选集,牵涉的范围很多,这里只摘取我最关注的几个点。

 

一、性别议题。

书中有①《从比较的角度看性别研究与全球化》、②《传统女性道德力量的反思》、《美国汉学研究中的性别研究》等数篇。

近一两年,中国的网络世界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女权运动(虽然在线下社会的影响目前还比较有限),这当然是一种进步潮流,但潮流之中夹杂的戾气也很重,或者说,声量最大的那个群体,继承了“美国三四十年以来的‘受害者’性别观”,“主要强调男权制是一切问题的开端,而女性则是男权制的牺牲品”。忽然看到作者要谈传统女性的“道德力量”,一时还有些不适应……

在①文中作者提出,传统中国男女之间的“权力(power)”分配,不能用“压迫者”和“受害者”的二分法来简单阐释。传统中国是以男女的分工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因此女性很少危及男权制的秩序,因而男人也没有攻击女人的必要。她认为,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女性排除在外,尤其是古人那种“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观念,本来就是一种女性特质的发挥。中国传统的男性文人经常喜欢用女性的声音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也有不少女诗人喜欢用较为阳刚的语言来摆脱所谓的“脂粉气”。传统中国这种男女互补、阴阳平衡的精神与西方社会里经常存在的性别战争显然迥然不同。尽管有明一代开始流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但也是在那个时代,才女诗人辈出,纷纷出版了作品选集,并得到了男性文人的普遍支持

(题外话,作者虽为华人,但长期定居美国,她提到,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妇女的地位逐步提高,女权主义自身也出现了剧烈的分化,“新女性主义”开始公开反对“受害者”论的女性主义,因为她们打着女性主义的招牌,对男性发动了一场“道德和信仰的十字军东征”,把广大女性引入了歧途。)

在②文中,作者解释了她所谓的“道德力量”:指的是中国传统女性在逆境中对自身高洁忠贞的肯定,从而获得一种“自我崇高”(self-sublimation)的超越感。换言之,这种“道德力量”的意识经常使得中国古代的女性把生活中所遭受的痛苦化为积极的因素,进而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moral power有时更像是英文里的authority(权威)或是prestige(声望)。……在传统中国的环境中,当女性很少有其他权力的管道时,她们经常借着道德精神获得某种权威意识。

作者的叙述着重提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和合的一面,但这种男女互补与阴阳平衡,与我们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性别权利平等并不是一回事。或者说,传统中国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比起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传统与现代的分野无处不在。单纯用现代人的性别观念去解读传统的文化与文学,很难不产生偏颇。

 

二、关于龚自珍的“现代性”:

“对于龚自珍而言,情诗的意义正在于其承担双重功能:一方面是私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另一方面又将这种私密体验公之于众。事实上,《己亥杂诗》最令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作者本人的注释散见于行与行之间、诗与诗之间。在阅读龚诗时,读者的注意力经常被导向韵文与散文、内在情感与外在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如果诗歌本文以情感的浓烈与自我耽溺取胜,诗人的自注则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创作这些诗歌的本事。

……在古典文学中很少会见到这样的作品,因为中国的艳情诗有着悠久的托喻象征传统,而这种特定文化文本的“编码”与“解码”有赖于一种模糊的美感,任何指向具体个人或是具体时空的信息都被刻意避免。”

 

三、关于《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编纂:

1、“它尽力脱离那种将该领域机械性地分割为文类(genres)的做法,而采取一种更具整体性的历史方法:即一种文化史或者文学文化史(culturalhistory or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ulture)。”

2、“尽力考虑文学过去是如何被后世所过滤并重建的。……这不仅要包括批评(常常是针对过去的文本),也包括多种文学研究成就、文学社团和选集编纂。”

其余的部分,等我读完《剑桥中国文学史》,再做补充……



版本信息:

孙康宜自选集:古典文学的现代观

[美]孙康宜/著   张健 等/译

上海世纪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3月第一版


评论
热度(1)

© 陌头集_散文随笔 | Powered by LOFTER